文学作品阅读

科幻之书3·沙王_雪-(1986)-Snow

乔治·马丁
科幻小说
总共25章(已完结

科幻之书3·沙王 精彩片段:

雪-(1986)-Snow

(美国)约翰·克劳利 John Crowley——著

李懿——译

约翰·克劳利(1942—— ),美国小说家、编剧、教师,因奇幻小说《他方世界》(, 1981)而博得大量粉丝长期的追捧。哈罗德·布鲁姆将《他方世界》赞誉为“被遗忘的经典”。从某个方面讲,克劳利的“埃及”(Egypt)系列可视为《他方世界》主题的延伸——包括对家族秘史、记忆的作用、玄奥宗教等话题的探讨。除此之外,他还著有《深渊》(, 1975)、《野兽》(, 1976),以及《引擎之夏》(, 1979)——该作品曾获198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克劳利目前在耶鲁大学写作工坊授课,同时为《哈珀斯》()杂志撰写月度专栏。他曾获美国艺术暨文学学会颁发的文学奖(1992)、世界奇幻奖终身成就奖(2006)等各类奖项。

此处收录的短篇《雪》,曾入围雨果奖及星云奖。这篇作品同样采用了克劳利笔下惯常的主题:记忆与遗忘。故事中的机械“黄蜂”用于摄下日常影像永久保存,这在当今时代已基本上实现了。

2011年,在《光速》()杂志刊登的一则访谈中,克劳利曾谈及本篇故事:“构思的时候我想到,需要把故事背景放在相当遥远的未来,从而使得‘黄蜂’这种装置的存在更具现实可能性,因此,我特意加入货运飞艇和公路封闭等细节,以表明那个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别于现世。小说诞生之时,也就是20世纪70年代,不管对于我还是对于世人的观念来说,‘黄蜂’这种东西的出现确实还非常遥远;而各位或许已经知道,在当今科技条件下,‘黄蜂’的制造已基本可行。如今,蜂鸟大小的无人机能够进行人脸识别,能盘旋、跟踪、利用传感器采集并传输数据,其进一步的发展就是将体积缩小至昆虫大小。”

克劳利还指出:“在科幻小说的创作中,作者常常会构想出一种近未来有望实现的物体,并将它植入遥远未来的非凡世代,或者将自己所处时代的物品移植进幻想的世界:威廉·吉布森所著《神经漫游者》,因为设定在遥远的数字世界,所以用了这样的句子开篇(记忆中貌似是):‘港口上空的天色,如同没有节目时的电视屏幕一般。’然而,现在的电视就已经不是那样了,没有信号的频道呈现为明亮的蓝底——那种乌云密布的比喻,就像我这篇故事里的‘雪’一样过时。但是他又怎能料到呢?”

我觉得那业务不可能是乔吉自己办的:尽管她对死亡略有敬畏,却不曾多愁善感。不是她,是她的前夫办的——他非常富有,(据乔吉说)是个终日泪眼汪汪的怪家伙——或者说实际上是为他自己办的,当然啦,因为他是受益人,只可惜安装后不久他就死了,如果“安装”这个词没用错的话。他死后,乔吉处置了从他名下继承来的大部分遗产,折算成钱。反正那场婚姻中她最在意的就是钱。但黄蜂没法真正处理掉,乔吉也就没有管它。

那东西的实际大小,跟体型最大的黄蜂差不多,它和黄蜂一样,精力充沛,喜欢慢吞吞地到处乱跑。当然了,它跟小蜜蜂是同类——我指的不是昆虫,而是微型话筒。它实在是名副其实,世人都能不假思索便吟出这样的断句残章: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

乔吉虽然不理会它,它却寸步不离。在它旁边总得小心一些,它会依据乔吉的动作、周围的人数、亮度、她的音调,选择合适的距离跟随左右。随时都有把它关到门内,或是一球拍击中的危险。

它值很多钱(如果算上预付的访问费用和终身保修合同),所以总让人神经紧张,虽然它并不是真的那么脆弱。

它不会随时录像。摄像要求一定的光照,虽然要求不高。黑暗下它自动关机,有时它还会跑丢。有一次,我们好久没看到它在周围飞舞,结果在我打开一扇壁橱门之后,它立马飞了出来,忠心如常,轻声地“嗡嗡”响着,立刻赶去寻找她了。它一定在里面关了好几天。

最后,它终于没电了,或者烧坏了。我想,那么小的电路板控制那么多的功能,什么都可能坏掉。最后那段时间里,它成天在卧室天花板上轻轻地撞来撞去,就是不肯下来,好似冬天的苍蝇。后来有一天,女仆把它从写字台下面扫出来时,它只剩一具空壳了。那时它已经为乔吉传输了至少八千小时(八千是保底数量)的影像:她每一天的每时每刻,她的来去,她的言行,鲜活的自己——全都记录在案,存储得满满当当,保存在帕克公祭园。之后,待她离开人世,后人可以到公祭园凭吊,比如说找一个星期天下午,走进她那秀丽园林掩映中(帕克的宣传资料上是这么说的)静谧的个人祭奠室,在那里,你可以运用现代信息储存和访问系统的奇迹,与她单独见面,接触鲜活的她,多面的她,从不改变,从不衰老,常青的影像比记忆中更为栩栩如生(这也是帕克宣传册上说的)。

我娶乔吉是为了钱,跟她嫁前夫的理由一样。就是他替她签下了公祭园的协议。我想,她嫁给我是看上了我的相貌,她看男人总是看外貌。而我想写作。我像那些傍大款的女人一样做了一番计算,认定让有钱的太太来扶养我、支持我,能给我更大的自由从事写作并得到“发展”。而我所做的计算,也并不比那些女人精细高明。我扛上一台打字机和一箱各色门类的纸张,从伊维萨岛到格施塔德,到巴厘岛,到伦敦,我在沙滩上敲字,还学会了滑雪。乔吉喜欢看我穿滑雪服的样子。

而今容颜既逝,追忆过往,我发现年轻时的自己也算是珍品美男。像我这样的人出现时,基本上都扎在女人堆里,和男人在一起的时间少得可怜;总能立即意识到面前的女人被深深打动,却未能领会真实缘由,也意识不到自己的秀美;以为自己受人倾听、受人理解,自己的灵魂被人看见,其实她们看见的只有大眼睛长睫毛、健壮结实的古铜色手腕,动人地一转戳灭烟头。难以理解。直到那时,我才弄明白为什么长久以来总有人宠我、关心我、倾听我,为什么我之前令人关注,但这种魅力却经年消退。大约在同时,我才意识到自己根本不是个作家。乔吉的投资对她来说没有以前那么合算了,我计算的数额也越发不称心意,直到那时我才开始深爱上乔吉,这是我始料未及的,而她竟然也始料未及地开始爱我,开始需要我,一如她需要任何人。她去世时,我们虽已多年未曾谋面,却从未真正分开。她会在拂晓时分或凌晨四点打来电话,因为她总在各地旅行,却从来记不住地球在旋转,各地会有时差。她行事疯狂、铺张浪费、知足常乐,在她身上找不到一点恶意,也找不到恒心,找不到抱负——她很容易开心,也很容易厌倦,一路行事匆忙,心底却异常宁静。对事物,对日子,对人,她心血来潮地珍惜,又突然不闻不问,乃至遗忘。她纵情享乐,我和她在一起也很享受,那是她的天赋和命运,这种命运并非人人能自如掌控。记得有一次,在纽约一家酒店逗留时,她看着开阔的窗外突降的大雪对我说道:“查理,享受会害死我的。”

作品简介:

《科幻之书3·沙王》是《100:科幻之书》的第三卷,主要收录了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

主要作者和作品有:

筒井康隆的《立女》

乔治·R. R.马丁的《冰与火之歌》

格雷格·贝尔的《血音乐》

威廉·吉布森的《新玫瑰旅馆》

约翰·克劳利的《雪》

伊恩·班克斯的《文明世界的赠礼》等25位名家的名作。

《100:科幻之书》共4卷,由美国资深科幻作家暨编辑范德米尔夫妇主编,收录了20世纪20个国家的100位科幻名家的100篇经典短篇科幻小说,既有对前沿科技的大胆预测,也有对人类生命与社会的终极猜想,更有对浩瀚银河和时间尽头的无畏探索。

毫不夸张地说,这很可能是一套过去、现在甚至未来都无可匹敌的科幻选集,是骨灰级科幻迷的饕餮盛宴,也是站在科幻文学殿堂外跃跃欲试的读者的入门之选。

*雨果奖 世界奇幻奖 英国奇幻奖大满贯编辑 安·范德米尔,电影《湮灭》原著《遗落的南境》三部曲作者杰夫·范德米尔联合主编;

*100位科幻大师,从艾萨克·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到菲利普·迪克、乔治·R.R.马丁,再到刘慈欣、韩松,巡礼人类想象力的巅峰;

*100篇殿堂级世界科幻名作,从《星》到《沙王》再到《诗云》和《你一生的故事》,类型各异,全景呈现科幻100年的发展史;

*39位中国幻想文学实力派翻译,原汁原味再现科幻经典;

*带你尽览世界科幻百年名家名作,领略最辽阔狂野的想象力光谱,绝对不容错过。——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陈楸帆

*每个科幻迷书架上不可或缺的收藏。——科幻作家吴岩

作者:乔治·马丁

翻译:胡绍晏罗妍莉

标签:乔治·马丁科幻之书科幻欧美科幻短篇集

科幻之书3·沙王》最热门章节:
1文明世界的赠礼-(1987)-A Gift from the Culture2失落艺术的解读者-(1986)-Readers of the Lost Art3紫罗兰独一无二的香味-(1985)-The Unmistakable Smell of Wood Violets4湖中积满人造物-(1985)-The Lake Was Full of Artificial Things5雪-(1986)-Snow6罐子-(1985)-Pots7新玫瑰旅馆-(1984)-New Rose Hotel8似花过亡城-(1984)-Passing as a Flower in the City of the Dead9变奏的作曲家-(1984)-Variation on a Man10血孩子-Bloodchild
更多『科幻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