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刻骨铭心·莱辛自传(1919-1949)_19

多丽丝·莱辛
传记回忆
总共21章(已完结

刻骨铭心·莱辛自传(1919-1949) 精彩片段:

19

这是一座虽然不大但却完全属于我们的房子,我想,这就是促使我们又一次搬家的原因。它和常规住房一样,有两个房间和前后游廊,而且附带了一个可供宝宝娱乐的花园,里面还有棵蓝花楹树。房内靠后的一个屋子是“男孩儿”的住处,我们的新仆人布克就住这儿。“没有仆人”这种事尽管微不足道,但会招来更大的麻烦。

“他们家没有仆人。”这种话一旦传开,那些人就会来恳求:“行行好吧,求您了,巴斯,求您了,太太……”

索尔兹伯里彼时有1万名白人,黑人有10万名,看起来这10万人所抱有的志向都很一致,那就是可以在白人家里工作。起码,这意味他们能够在城区里有一个合法住处,能够有饭吃,有地方睡,还能挣点小钱。

布克是个聪明的小伙子,他会在上午九点前把房子清理干净,烹饪的手艺也是一学就会。我们觉得不能让他的天赋白白浪费掉,所以付钱供他读了夜校。我们想象着,他在两三年之内会成为一位簿记员或办事员,赚的钱要比我们现在所支付的薪水多得多。不过,他却拒绝了所有想让他变好的意图。布克二十一岁,对他而言,似乎从我们这里得到这份工作就已经是顶好的运气了。那他为什么还要去读夜校呢?作为一个顶级舞者,他玩得很开心,并且还交了一个漂亮的女友。在他面前,这些诚挚的白人都抱持着传教士般的想法。他想从我们这儿获得更高的薪水,可我们已经给他开出了比常量更高的报酬,还让他保证不泄密给其他仆人,他自然照做了。我们这次又遭到了其他家庭的抱怨,他们说也就只有我们会花钱给这些厚脸皮的蛮德人。无论是当面还是背后,他们都说这种事只有那些曾在黑人居住区里组织过党会的人干得出来。我们感到惊奇和沮丧,因为这种会议一直都在被视作危险、暴动和变革的象征。“在参加黑人居住区的党代会时,人们没说一句要革命的话,也没人说你不能听取黑人的任何想法,只要你实际地跟他们交谈一下就会知道。”对于这些惊惧的人来说,这样的话完全没什么作用。他们从不跟黑人交谈,只是把他们当作仆人使唤而已。

“白人的这种愚见导致了他们自己的倾覆。”这样的话如今说起来倒很容易,但在当时而言,对我们这些少数人来说“白人至上主义”似乎是无可战胜的。就在不久前,那种由不可能性所激发出的喜悦、兴奋和活力,曾让我们取笑他人,比方说查尔斯·奥利;也曾让我们笑闹着传阅《先驱报》的简报,因为上面写着:“土著人的胃并不适宜欧洲饮食,对他们而言,绿色蔬菜只会引发胃部不适以及……”事实上,彼时的我们情绪低落。要从这种愚见中走出去,逃离出去,那就意味着……

也许是因为在经历过如此众多的惊惧之后我们变得太过消极,又或许是因为世上的每个人都对好消息翘首以盼着,所以“青霉素”这项医学新发现的消息才会让人们兴奋不已。那段时光的记忆中,这一个最为深刻,其原因在于当时的电台上似乎每隔一个频道就在播报“疟疾,虫传染疾病,梅毒即将得到治愈”。我们甚至还组织那些得胜的医生进行了一场公开讲演,这让我们联想起自己曾理所当然地认为每一次召开的会议都将座无虚席。

对于这新的曙光,我也有过亲身体验。1947年的6、7月份,正值隆冬时节,天气干燥寒冷,尘土飞扬。一天早晨,我看到宝宝的脸和手臂上,很快连他的双腿和全身上下都出现了红斑,而且几乎一下子就化成了脓。他才八个月大,之前没生过什么病。一个刚毕业的代理医生来到我们家,他说:“让你们瞧瞧它有多神奇吧。”只见他拿出了一个普通的瓶子,把里面的青霉素药液涂抹在宝宝全身。“我几小时内就会回来查看。老实说,我还从没见过这么有效的药物。”我的宝宝还在咕哝着,他一定被化脓的地方折磨得很痛苦。在这之后……奇迹真的出现了,脓水并没有再冒出来,而且竟然变干了。这时医生又回来了,他向这边走着,目光已经落在了宝宝的身上。等到终于看清了宝宝,他胜利地笑出了声,一把抱起宝宝,跑到游廊上来回跳起了舞。“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你能明白我们见证了什么吗?我们从此告别疾病了。疟疾已经终止,黄热病……血吸虫病……霍乱……性病……肺结核……让它们四下逃窜吧。你能相信吗!我有时候会感到不可思议,可这确实是真的。”他又一次给宝宝涂满了药液。“我说过会发生奇迹的吧?一会儿我会再过来的。”黄昏时分,宝宝发红的皮肤上出现了干痂。那位医生冲进来,几乎难以抑制自己的激动。“我在非洲人的医院里使用了它,他们说这是一个魔术,我也这么认为。”到了第二天早上,痂片已经脱落,宝宝的皮肤变成了干净的粉色。在不到24小时内,这一切竟都完成了。

哥特弗莱德还在做着两份工作,这使得他劳累过度。更重要的一点是,漫长的等待让他泄了气。此外和我一样,他总是睡过头,时常感到疲倦。我们跟朋友们结伴去了维多利亚堡的津巴布韦参观,这个国家在四十年后因这片废墟而得名。

走进起居室后,我意识到这便是我理想中的家,也可以说是其中之一——另一处是位于西班牙格拉纳达的殿堂。这是从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的变化。提到自己的梦想殿堂,人们自然不会在意租金,常识性以及适用度的问题。房子的主室如同会堂一般宽阔且幽深,挑高的拱形天花板上覆盖着茅草屋顶,地面上铺就着石板,上方搁置着一个巨大的壁炉,一侧的窗口都向外开着,从那儿可以望见小丘和灌木。我是在与此相似的房子里长大的,只是眼前这个要更为宏伟和坚固,它不太可能会向白蚁所屈服。如同马切凯荷的那座旅馆一样,这儿的卧室区是独立的,所有的卧室在游廊围成的空间里分成了两列。也就是在这儿,我看着别人从山丘下给哥特弗莱德牵来了一匹马,黑人马夫把勇敢的宝宝彼得递给了哥特弗莱德。彼得向后倚在他父亲的身上,他手里紧抓着马鞍的前端,小脸上交织着兴奋和害怕的神情,因为喜悦和惊慌大声叫嚷着。然后,男人和他的宝宝骑着马小跑进了树林里。

天气变得非常炎热。一天下午,哥特弗莱德出去骑马,我带着宝宝在游廊里坐着。我把光溜溜的他靠在肩头,只给他简单地盖了块薄纱。宝宝已经睡着了,我也打着盹儿。睁开眼睛后,我望进了一间敞开着房门的卧室,一个半裸的年轻女人正蹲伏着,她的下方是一个约莫四个月大的光着身子的男宝宝。她的黄发松散地披在肩头,绿色的眼睛时不时地与我相视着。如同母猫在舔舐着小猫、雌性豹子在舔舐幼兽似的,她缓慢地舔过了宝宝的胳膊,双腿,肚子,接着又把他翻过了身,继续舔了他的背部和小屁股。这一切结束后,她将浓厚的头发向后一甩,接着向我一笑,露出了白皙的牙齿。

在餐厅里,这个女人坐到了丈夫对面,身旁的婴儿车里是她的宝宝。她身着一件白色长裤和格纹衬衫,黄色的头发盘成了一个发髻。她的丈夫年轻英俊,身上带着股官员气,也许他是才刚退伍回来。在推着婴儿车离开餐厅时,这个女人朝我倏地递出了同志式的微笑。

我并没告诉哥特弗莱德,他很可能会变得尖刻、暴躁,还可能会受到来自其他男人的威胁。我们的同伴中有一位来自英国皇家空军的男青年,他还在等着回家。这个青年出身自伦敦东区的一个工人阶级大家庭,他很乐于帮助我家宝宝,而且也提供了许多便利。我对他说,我看见那个年轻女人像猫一样舔遍了自己宝宝的全身。可他却问道:“用水洗洗不是更容易吗?”

在那个年代,津巴布韦——那片废墟——应该是由阿拉伯人所建的。我爬上俯瞰着这片废墟的山丘,找到一块石头坐下。我看见哥特弗莱德骑着马走向远方。树荫下的车子中,篮子里的宝宝已经睡着,那位空军成员也在睡觉。午后的大草原一片静寂,只能听见鸽子的咕咕声,还有蝉和蟋蟀的叫声。在这些之外,有一种声音此后便一直让我难以忘怀——从下面的某个地方,或许是某个在我视野之外的小屋里,又或许是有人坐着的树木下传出了两个敲鼓的音符声,先是一个高音响起,继而是一个低音,停顿后二者又汇集到一起。这些音符并不存在于钢琴的琴键中,它们之间的音程也不是一个欧洲人所耳熟的。如同两滴雨珠在掉落一般,只听见“叭、叭”两声过后,一切回归了平静,继而“叭叭”的声音再度响起,继而又是一片寂静。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好久,一直都未停歇。没过多久,这片废墟、景色、石堆连同那充斥着午后云朵的炙热天空所营造的薄雾一起似乎都融入了这两种不断重复的音符之中。几小时后,我爬下了山丘。我看到车里的年轻人手脚四仰地熟睡着,面色因天热的关系有些泛红。我的宝宝还在篮子里睡着觉,网兜捆缚得很紧,上面还三三两两的停落着苍蝇……此时,那两种音符的声音尚未停歇。

至于这两种音符……我创作了一个剧本,开头引入用的便是如此两个音符。我希望,在我耳边挥散不去的东西能够以某种方式被哪位作曲家所听到。这个剧本情节简单易懂,是不加掩饰的宣传鼓动作品。那时,多家报刊上同时发表过一个漫画形象:一个黑人,而非黑鬼、外国佬、黑家伙或卡菲尔人,体现了最为恶毒的种族刻板印象。它在报纸中连续出现了数周,甚至数年之久。我把这个剧本在深层次上与兰德金矿的背景进行了结合——里面的主角是一位矿工,他和伙伴们都带着这个黑人漫画形象中的面具,这些人共同发动了一次罢工。(兰德矿山的罢工向来都会受到无情的镇压和惩处。)剧本的情节并不复杂:矿主是一个野蛮的工头,在对这个人进行反抗的时候,他们的面具松动了。等到最终屈服后,他们复又把面具紧了一紧。矿主站在一处呻吟着,想要把他们的面具都撬开。就像展示给游客的那样,祖鲁人的战斗舞形象得到了优化,显得很驯服。剧情最初所设置的就是这样的舞蹈,可它在最后却肆意地演变成了发生在矿山深处的矿工和卫兵之间的战斗,终于矿工脸上的面具松动、脱落,全都消失不见了。麻烦的是我需要一个音乐家,可我却连一个都不认识,当然我指的并非是非洲音乐家。我把剧本的初稿带去了英格兰,可该剧的背景却是浸淫着种族态度的南非,甚至都并非是南罗得西亚。把它寄给了布莱希特后,我收到了他的一封回信。他在信中表示自己很喜欢这个剧本,不过他眼下正因为表现主义、形式主义以及相似的恶行遭到党的批判,因此他无法拿这样一个剧本怎么办。

作品简介:

本书是莱辛自传的第一本,记录了她从1919年出生到1949年等待回到英国之间的三十年人生。这期间,莱辛经历了原生家庭生活的苦涩,儿时徜徉非洲大地的欢乐,早早辍学到社会闯荡的风风雨雨,频繁失败的婚姻,文学创作以及政治运动的起起落落。

她以一种痛楚却决绝的语气,还原了自己前半部分的人生,同时也深刻地剖析了自我,对身边现象做了自我的解读。本书语言真实,情感充沛,是透视文学大师心路历程的绝佳读本。

作者:多丽丝·莱辛

翻译:宝静雅

标签:多丽丝·莱辛刻骨铭心莱辛自传英国传记

刻骨铭心·莱辛自传(1919-1949)》最热门章节:
1212203194185176167158149131012
更多『传记回忆』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