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六朝文学史_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赋 第三节 北朝散文名著

戴建业
文学理论
总共25章(已完结

六朝文学史 精彩片段: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赋

第三节 北朝散文名著

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说:“惟北朝文人舍文尚质。崔浩、高允之文咸硗确自雄。温子升长于碑版,叙事简直,得张(衡)、蔡(邕)之遗规;卢思道长于歌词,发音刚劲,嗣建安之佚响。子才、伯起亦工记事之文。岂非北方文体固与南方文体不同哉?”北朝文学的发展过程虽不断为南朝所同化,但在散文创作上重实用的传统一直没有中断,即使北魏中后期朝廷的章奏文诰改用骈体后,北朝文人也并没有因此轻视“笔”,其三部散文名著《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从文体说都属“笔”而非“文”,可见北朝作家的创作风尚和审美趣味。另外,北魏早就有勒石纪功的习惯,今存的碑版北朝远较南朝为多,而碑版又多以散体写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朝散文创作的繁荣。在诗歌创作上北朝文人步趋南人,而散文创作始终保持了自己的特点,学习南方有所选择和去取。它所取得的成就也毫不逊色于南方,南朝除《世说新语》外还没有可与《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相媲美的散文作品。

《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527)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涿鹿)人。仕北魏历任尚书主客郎、治书侍御史、御史中尉等职,孝昌三年(527)出为关右大使,被雍州刺史萧宝夤杀害。《水经注》虽名为是替《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但其实是以《水经》为纲重写的专著,注的文字二十倍于经书。全书记述的水道一千三百八十九条,共四十卷,三十余万字。内容主要说明河道概况、水源、支流、流向,对每一流域内的水文、地形、气候、物产、山陵、城邑、名胜、地理沿革、历史掌故、民情风俗都有具体的描述。对北方水系的记述最为详尽,还不时纠正经文中的谬误,南方水系因不能亲身考察,个别地方难免有失实之处。尤为可贵的是作者不但著述态度非常严谨,还十分注意水道与民生的关系,对水利灌溉与河流流量都有详细的记载。

它是我国六世纪以前地理学集大成著作,也是南北朝时期描绘山水杰出的散文作品。书中的山水都千姿百态互不重复,既有汹涌澎湃的长江三峡,有暴虐不驯的黄河,也有秀美恬静的滱水。我们先看见《江水·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起手就以刚劲的笔墨勾勒出三峡的雄峻轮廓,然后再描绘出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夏天江水迅疾凶险,春冬江水又恬静温顺,秋日则林寒涧肃,长啸的高猿使三峡变得格外凄异哀绝。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不断改变自己的面容,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文字短峭有力,生气贯注。再来看看《河水·孟门山》:

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孟门山在山西吉县西,为黄河上游的一个转折地段。本文先用五句概括此间河面的外貌:“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寥寥数语写出了河岸的险峻,再写河水的咆哮暴怒:悬流千丈,鼓若山腾。描写逼真而又富于层次,下字更为精确传神,动词“捍”“坠”“鼓”“腾”,写河水都极有气势和力量,传出了黄河凶险暴戾的特点。

作者笔下的《滱水·阳城渚》却又是另一番景象。阳城渚不像长江水那样多彩多姿,也不像黄河那样暴虐凶险,他只用八个字交代渚水概貌:“渚水潴涨”“方广数里”。渚周围的环境可值得一观:“匪直蒲笋是丰,实亦偏饶菱藕。至若娈婉丱童,及弱年崽子,或单舟采菱,或叠舸折芰,长歌阳春,爱深绿水,掇拾者不言疲,谣咏者自流响。”这种平缓纡徐的调子同宁静无波的渚水十分和谐,造成一种恬适自在的文境。

《水经注》虽是一本地理学著作,但作者笔端常带感情,他本人也自许为山水的“千古知己”(卷三十四),在准确地把握山水特征的同时,融进了他的感想、体验、惊异、激动,有时记下对某一水域风俗民情的好奇,有时又穿插进儿时的记忆,如《巨洋水》中的一段:

水色澄明而清泠特异,渊无潜石,浅镂沙文。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后人微加功饰,以为嬉游之处。南北邃岸凌空,疏木交合。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东州。至若炎夏火流,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棹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是焉栖寄,实可凭衿。

插入儿时在此处的“嬉游”与“欢情”,清冷无情的巨洋水顿时便变得有情,“水色澄明”之境便与“闲居倦想”之情融为一体,山水记述之中顿时便充满了诗意,读来亲切感人。

《水经注》的语言很有特点,散行单句之中时间骈偶,句子多短峭洁净,生动流畅。有时用白描,有时用彩绘,所以时而质朴时而清丽,语言风格显得丰富多彩。更可贵的是书中语言兼具学者的简练精确与文人的细腻诗情,读其文能将我们带进诗情画意之中。它给后来柳宗元等人的山水游记产生深远的影响。

《洛阳伽蓝记》是写于东魏时期的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作者杨衒之,北平(今河北满城)人,生平和生卒年不详。在北魏和东魏曾任奉朝请、秘书监、抚军府司马等职。尝与河南尹胡世孝共登洛阳永宁寺,后重至洛阳时见城阙毁坏,寺观庙塔都荡然无存,不禁感慨系之,因而写了这本《洛阳伽蓝记》。他在序中交代了写作的原因和目的:

作品简介:

东汉末年到隋朝初年是文学史上的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取得了不容低估的艺术成就。文人的个体意识开始觉醒,大诗人陶渊明和众多文学集团纷纷涌现,创作了华美精工的骈体文,还将五、七言古诗推向繁荣。六朝文学的样式主要有诗歌、文赋和小说。在本书中,戴建业教授以别具一格的解读方式和优美机智的语言,讲述六朝诗歌、文赋、小说的演进、特点与魅力。

作者:戴建业

标签:戴建业六朝文学史古典文学诗词历史文学史

六朝文学史》最热门章节:
1后记2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创作 第二节 《世说新语》与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小说3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4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赋 第三节 北朝散文名著5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赋 第二节 南北朝骈文6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赋 第一节 魏晋文章与辞赋7第五章 南北诗风的融合与南北朝民歌的风貌 第四节 南北朝民歌8第五章 南北诗风的融合与南北朝民歌的风貌 第三节 隋朝诗歌:南北诗风融合的延续9第五章 南北诗风的融合与南北朝民歌的风貌 第二节 庾信与南北诗风的融合10第五章 南北诗风的融合与南北朝民歌的风貌 第一节 梁陈诗歌的时代风格
更多『文学理论』类作品: